陕西、山西古称“秦晋之好”,两省人民有着悠久深厚的传统友谊。仅从戏曲交流活动谈起,在清朝末年,秦晋艺人联袂进京,号称“山陕梆子”同台献艺,被传为艺坛佳话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两省又有着频繁的艺术交流活动。就西安、太原两地而言,在上世纪50年代,太原市晋剧一团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编剧的秦腔剧作《屈原》,丁果仙饰屈原,牛桂英饰婵娟,郭凤英饰宋玉。丁果仙塑造屈原形象非常成功,一曲《雷电颂》,慷慨悲壮,已成绝唱,至今仍觉余音绕梁。
1957年,太原市晋剧一团出省巡回演出,在西安整整演了一个月,丁果仙、牛桂英、郭凤英领衔主演了晋剧《打金枝》、《走雪山》、《小宴》等剧目。西安文艺界为丁果仙的表演艺术、牛桂英的唱腔韵味、郭凤英的翎子特技等所倾倒。晋剧团同志们观看了秦腔著名演员刘毓中主演的《祭灵》及他与肖若兰合演的《游龟山·打渔》、王天民主演的《洞房》、宋上华、杨令俗主演的《龙门寺》等。秦晋艺术家互相观摩,切磋艺术,互相学习。牛桂英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云学唱《探窑》中王宝钏的唱段,郭凤英给秦腔青年演员陈妙华说戏。演出期间,还有一段趣事:一个星期天加演日场,丁果仙演出晋剧《卖画劈门》,而秦腔《卖画劈门》正是秦腔泰斗刘毓中的拿手好戏。刘毓中以衰派老生著名,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得演员一等奖。刘毓中虚心地去看戏,不同剧种的两位“卖画老人”虽然唱腔不同,但却有着同样的艺术感染力。那天,二人相见,丁果仙因自己没有演好而掉下泪来,表现了一个演员忠于艺术、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。
1959年元旦以后,以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秦剧团、眉碗团、西安易俗社(所谓“三大秦班”)组成的赴京演出团共200人,从首都演出载誉归来,路经太原,分别在长风剧场、建筑工人俱乐部进行了访问演出。“三大秦班”阵容整齐,实力雄厚,拥有着刘毓中、刘易平、田德年、杨金风等名老艺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员,他们大多数是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得奖者。他们在并演出的剧目有《三滴血》、《赵氏孤儿》、《游龟山》等。山西省委、省政府和太原市委、市政府对“三大秦班”来并演出非常重视,给予热情接待,首场演出还举行了开幕式。太原的有关部门还组织了多场艺术交流演出和座谈会、联欢会。秦班的同志们对丁果仙、郭凤英演出的《详状》、冀美莲演出的《挂画》称赞不已。杨秋实
上世纪50年代,太原晋剧一团移植演出秦腔剧作《屈原》,丁果仙饰屈原(中),牛桂英饰婵娟(右),郭凤英饰宋玉(左)。
1957年7月,太原市晋剧一团演职人员在西安期间与西安市易俗社、三易社演员合影。前排左起:孟遏云、郭凤英、苏育民、丁果仙、刘毓中、牛桂英、杨秋实。后排左起:孟小云、杨天易、任秀峰、李哲明、徐抚民、白桂英。
1958年,陕西省渭南地区秦腔剧团来太原演出时留影。前排:杨秋实(左)、余巧云,后排:剧团王团长(左)、剧团张秘书。
1959年夏,太原市晋剧团应邀到陕西进行艺术交流,这是陕西省戏剧院与太原市晋剧团部分演员合影。
1959年,陕西省戏剧院王敏娴、蔡耀诚在太原演出碗碗腔《借水赠钗》。
1959年元旦,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演员与太原市晋剧团演职人员合影。前排左起:郭凤英、马蓝鱼、丁果仙、王毓娴、牛桂英、李应真。后排左起:陈妙华、张亚丽、要哲明、李瑞芳、杨秋实,左六、左七名字不详。 ■
|